处暑时节、燥气当令 中医专家:养生应注意这几点

华声在线8月23日讯(记者 邓桂明)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处暑的“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呈下降趋势,但南方地区秋老虎余威仍在,湿热之气势头依旧猛烈。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人体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徐寅对此作了详细介绍。

饮食


【资料图】

秋季燥气当令,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燥咽干、鼻唇干燥、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因此,秋季养生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故“处暑”期间应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食辛辣、多食酸甘之品。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以补充人体津液,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要做到少食多餐。除外,要多饮水,多饮用茶饮品、豆类饮品,补充水分。

虽然处暑过后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气温上还没真正进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可以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起居

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赖床不起,白天不爱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时人的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尤其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尽量争取在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之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舒展,使肺气得舒。另外中午适当小憩片刻也有助于缓解疲乏的状态,这样可以让人保持充沛的精力,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使体温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要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宜终日闭户,白天确保室内通风,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不过初秋虽然不冷,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早晨夜间外出要注意添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注意胃部保暖,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使脾胃受凉。

运动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全身稍微出汗即可,避免汗出太多会导致一方面损伤阳气,另一方面耗伤阴液,加重秋燥的症状,不利于秋季养阴。可在早晚天气较于凉爽时,选择慢跑、登山、做操、散步等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提高抵抗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奠定御寒基础。同时运动后注意休息,以恢复体力。

情志

处暑时节天气多变,万物凋零,自然界一片肃杀景象,极易诱发消沉的情绪。因此,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稳定,切莫情绪大起大落,大伤大悲。

(一审:罗江龙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